大豫日报首页
河南 | 国内 | 国际 | 焦点 | 关注 | 原创 | 时评 | 市县 | 军事 | 时尚 | 社区 | 视频 | 娱乐 | 女性 | 财经 | 体育 | 房产 | 理财 | 居家 | 教育 | 汽车 |
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资讯 > 正文

破除网络谣言需搭建“理性平台”

2016-02-01 16:28
来源:未知
记者:admin 编辑:郝建

  “食物相克造成不适、中毒甚至死亡;”

  “过午不食/不吃晚饭,能健康减肥;”

  “隔夜菜会大量产生亚硝酸盐,食用致癌;”

  ……

  尽管这些在网络上流传的生活流言早已被证伪,但仍时不时出现在微信朋友圈中,继续流传。

  已被辟谣多次的生活流言为何会如此“生生不息”?《法制日报》记者采访多位专家了解到,辟谣不仅需要澄清谣言,更需要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,进而打破专家与普通网友、优质资源和优势传播渠道之间的孤岛,建立顺畅的沟通桥梁。

  食品流言成“重灾区”

  据一家互联网搜索服务提供商互动问答平台的大数据统计,在这个平台上,“食物相克”话题的关注人数高达775万。在各类生活流言中,“食物相克造成不适、中毒,甚至死亡”的流言排在榜首。

  2016年1月14日,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、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、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、互联网科普互动问答平台共同发布了《2015年度十大生活流言榜》。

  在这份表单中,生活流言关注度排名5至10位的分别是:“肉类加工品致癌”“常温牛奶营养价值低”“草莓有乙草胺残留,吃了致癌”“碱性食物能防癌、抗癌”“食品添加剂=毒药”“食用福尔马林浸泡过的荔枝,引发手足口病”。

  记者发现,即便是排名第十位的流言,关注人数也有59万人次之多。

  据互动平台工作人员介绍,这个数据是由亿万网友的数据信息生成沉淀,平台通过一层一层技术手段和人工筛选,“打捞”出来的。

  北京市食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峰,对上榜的流言给出更具体的分析,流言涉及三个方面:食品质量安全、生活常识、营养健康。

  互动平台工作人员说,从大数据分析出的具体数值看生活流言的趋势,排在最前面的往往是人们生活当中基于经验、传统或迷信积累起来的,“有传统”的流言。

 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自媒体可以迅速对新产生谣言进行辟谣,起到一定作用。但长久以来困扰人们的是非常基础、非常日常的内容,这些是社会流言的一个重灾区。

  谣言为何有“市场”

  说到与食品有关的谣言,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、副秘书长尹传红给记者讲了一个事例:日本发生福岛核事故以后,有流言说碘盐可以防辐射。于是,很多大超市发生抢购碘盐的情况,但有一位老太太无动于衷。另一位老太太感觉很奇怪,问“你为什么不买碘盐”?不买盐的老太太反问,“你说要吃多少碘盐才能达到防辐射的效果呢”?对方无言以对。不买盐的老太太的先生是一位科普工作者。

  在尹传红看来,与食品相关的谣言传播并不奇怪。他认为,当人们心里充满焦虑感时,谣言特别容易获得“市场”。“如果在科学知识不足、理性思维缺失时,科学不去‘占领市场’,伪科学迷信的东西就会来争夺地盘”。

  “要警惕假借科学之名传播的谣言,很多谣言包装得很厉害。”尹传红说。

  “关于人体内集聚大量宿便的谣言,我最初看到时就觉得不可相信。”北京市科协信息中心主任张晓芸说,人体内宿便达到五六公斤,人是有感知的。“我就想到,这是不是一些厂家商家搞营销”。

  在张晓芸看来,类似出于营销目的的谣言还有“酸性体质”“碱性体质”“亚健康”等。“很多商家制造这些概念来发布它的营养品、各种各样的食品。这也是值得关注的事情”。

  张晓芸说,互联网谣言越来越善于打着科学的幌子来诱导网友传播,这对辟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做好“应急科普”、热点科普;另一方面要做好持久、系统的科普工作。

  治理谣言需整合资源

  “我们琢磨要有一些自己的声音,把我们认为离真正科学近一点的内容普及给公众,就自己做了一个网站。”徐峰坦言,这个网站目前是“蜗牛慢慢爬”的现状。学会的理事、会员都在各自的单位忙碌,网站平台的发展需要人力、物力和技术支持。

  “做科普的难度确实很大。比如说,我们要求一篇科普文章的写作建立在两篇学术论文基础之上,用科普的语言表达,字数在500字至800字之间。写篇文章投入很大,最后不够半张纸。”徐峰说。有些谣言并不是一个领域的专家就可以给出科学解答的,有时需要多领域专家协作。

  而在一家互联网搜索服务提供商的互动问答平台上,则是另一番景象。“我们的‘日报’是半生活领域的传播平台,每天的流量人群是400万,权威机构人士有400人,覆盖PC和APP。”网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他们定期做科普,针对网络谣言开设栏目,积累谣言库。通过海量的数据连接人和信息,针对某一个谣言寻找权威专家解读,利用自媒体和富媒体传播。对他们而言,重点是建立丰富优质的专家、行家资源库和优质的科普栏目。

  “大数据有可能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资源,我们希望这是个起点。我们希望媒体、相关研究机构、相关部门都能和这些数据产生‘连接’,使数据对社会工作、研究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。”互联网业内人士说,“这是一个特别强的愿望。”

  网友为什么被很多谣言困扰?北京市网信办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处处长陈华说,就是因为缺少很好的平台、渠道,无法在正确的信息与谣言之间建立关系。当用户对一些小事产生困扰时,他难以找到一个可以去咨询、去核对的地方,不能尽快将这些问题化解掉。

 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谣言与科学、专家与普通网友、优质资源和优势传播渠道之间,彼此犹如在各自的孤岛之上,彼此之间亟需建立起沟通桥梁。

  张晓芸认为,做好官方辟谣平台,需要相关管理部门、行业协会发挥组织引导的职能作用。

  “不是我们缺少资源,而是资源散在各处。”陈华对记者说,网友碰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,不知道从何找起,感到网络空间不够清朗。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用“互联网+”的方式,把政府资源、管理团队、民间资源、科技力量、行业组织等资源整合在一起,让网友感觉到互联网空间更加清朗。“这是我们的愿景”。

  “谣言传到网上,就像灰尘撒到水里,放一段时间,沙尘就会下去,上面还是干净的水。”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这样形容网络谣言。他认为,网络对谣言具有最基本的自净功能。这种功能的好处是,网友可以就热点问题热烈讨论,不足是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。

  朱巍认为,治理网络谣言的第二个方法是网络自律。没有法律规定的部分,网站应制定自律公约处理这类事情。“对于生活类谣言,自净和自律的方法比较适合”。

  “第三个方面是网络他律。‘他律’是指一些强制性的规定。比如谣言受到‘七条底线’的制约。”朱巍说。针对网络谣言的治理,最重要的一点是,在“关键时刻”,由被认证的专家发布权威消息作出澄清。寻找权威消息源、让权威消息传播是网络平台的社会责任。同时,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应统筹管理,监管、督促网络平台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。

    本网(平台)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。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。